91麻豆国产对白在线精品|97久草视频在线|99国产在线宅男|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新聞報料熱線:0719-4225441
    Email:80985325@qq.com
    發(fā)刊日期:2024-12-06
    返回
    蹚出山區(qū)縣耕地保護的竹山路子

     

    初冬時節(jié),行走在秦巴腹地竹山縣田間地頭,處處有著農民忙碌的身影,給小麥、油菜等作物松土、間苗、澆水、施肥,盼望著明年糧油能有好收成。

    竹山縣位于秦巴腹地,總人口45萬,版圖面積3586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耕地資源稀缺,多分布在山地丘陵與溝壑之間,地塊零散,且陡坡地占比較高,集中連片的優(yōu)質耕地,多分布在中西部鄉(xiāng)鎮(zhèn)。2023年底,土地變更調查資料顯示,全縣實有耕地面積為40.5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9.2萬畝,旱地面積31.3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9畝。

    竹山作為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核心水源地,如何保生態(tài),保“飯碗”,扛牢“一泓清水永續(xù)北送”重任,竹山縣委書記汪正義給出的答案是:“先后對全縣16萬畝集中連片的中低產田地進行提質改造,對2100多個老舊村莊集并整治,對改變耕地用途和撂荒地進行徹底整改,增加耕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改變農業(yè)生態(tài),維持全縣耕地面積動態(tài)平衡。2023年底,竹山實有耕地面積為40.58萬畝,與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40.27萬畝相比,多出3000畝。”

    增減掛鉤 全域整治添耕地

    11月20日,竹山縣文峰鄉(xiāng)輕土坪村全域整治項目區(qū)大田里,油菜長得蔥蔥郁郁,棵棵蔸粗株壯。“這400畝是育種油菜,只有好田、肥田才有資格育種。”望著眼前一望無際的平整良田,輕土坪村黨支部書記王仁根感慨萬千:“全村現(xiàn)有耕地面積1735畝,因山洪頻發(fā),洪水帶走了地勢高地塊里的活土層,淤塞到地勢低的田塊,這樣,地勢高的地塊因土壤嚴重流失成了薄殼地,地勢低的地塊卻因排水不暢成了‘爛泥湖’,造成糧食減產甚至絕收。通過全域國土整治,通盤考量‘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疏通水系、小田并大田、完善排灌等基礎設施,糧食單產量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其中,油菜每畝提升100斤,苞谷提升300斤,水稻畝產提升500斤。”

    地處深山的輕土坪村,屬霍河水庫庫區(qū),三面環(huán)水,耕地零散,因自然條件差,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近年來,借助湖北地礦投資集團等社會資本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該村不僅新增了耕地,還配套了灌溉設施,讓昔日的低產地變成了高標準基本農田。

     “通過提高項目區(qū)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完善農田保護設施,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huán)境,助力當?shù)厝罕姲l(fā)展致富產業(yè)。”文峰鄉(xiāng)黨委副書記柏松說:“僅這一個項目,就增加了200多畝增減掛鉤指標。”

    輕土坪村只是竹山縣實施“增減掛鉤”和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竹山縣采取“國家扶持+社會資本投入+投工投勞”相結合的方式,以鄉(xiāng)鎮(zhèn)為基礎單元,全域規(guī)劃,整體設計,統(tǒng)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xiāng)村生態(tài)保護修復,因地制宜開展田水路林村礦綜合整治,優(yōu)化生產、生活、生態(tài)空間格局,建成了一批“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xiāng)村。

    在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中,竹山堅持把新增耕地作為剛性任務,對廢棄工礦用地、空心村等進行復墾,確保項目區(qū)內新增耕地面積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積5%。同時,竹山縣還建立新增耕地后期管護機制,落實“誰整治、誰負責,誰使用、誰管護”的責任機制,確保新增耕地數(shù)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據統(tǒng)計,自2017年以來,竹山縣共實施“增減掛鉤”項目17個,建設規(guī)模2.28萬畝,新增耕地面積1.13萬畝。

    因地制宜 讓撂荒地變良田

    10月18日,在潘口鄉(xiāng)潘口河村經整改過的耕地里,油菜苗長得綠油油,農民正忙著清理雜草。“這里曾經雜樹雜草遍地,我一直在與農戶聯(lián)系,確保重新種上油菜!”潘口鄉(xiāng)潘口河村黨支部書記喻斌說道。

     “撂荒地整改不僅保護了耕地資源,還帶來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潘口鄉(xiāng)政府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潘口鄉(xiāng)已完成圖斑整改161畝,已全部復耕復種。

    在竹山廣大農村,青壯年常年務工在外,留守村頭的多半是六七十歲的體力不支的老人,種地出現(xiàn)“先近后遠,先易后難”的情況,導致部分偏遠坡耕地季節(jié)性撂荒或常年撂荒。為此,竹山縣出臺了鼓勵農民復耕復種的優(yōu)惠政策,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出臺產業(yè)發(fā)展獎補措施,推動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同時,竹山縣還積極探索“企業(yè)+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引導農民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發(fā)展特色種植養(yǎng)殖業(yè),推動撂荒地整治與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實現(xiàn)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雙贏。

    2017年秋汛,鼓鑼河漲水將擂鼓鎮(zhèn)董家溝村近百畝河灘消落地沖毀,竹山縣自然資源部門通過“旱改水”對撂荒地實施工程整治后,變成了機耕機收的高標準農田。村黨支部書記黃楊新牽頭成立了眾口農業(yè)種植合作社,以500元/畝·年的價格從農民手上把整好的耕地流轉過來,種植水稻和油菜等作物,實現(xiàn)了“田地有人種,合作社有產業(yè),社員有收益”合作共贏的局面。

    擂鼓鎮(zhèn)棗園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陽光透過保溫膜灑進蔬菜大棚,放眼望去,滿眼綠意盎然,菜農們正忙著為豇豆藤蔓搭架吊繩,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據悉,棗園村在荒地上建起蔬菜基地,種植有豇豆、空心菜、秋葵、白菜、辣椒、黃瓜、西紅柿等綠色蔬菜。

    據了解,為落實耕地保護責任,該縣成立以縣長為組長,自然資源、農業(yè)、林業(yè)、水務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耕地保護領導小組,先后印發(fā)《竹山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通知》《竹山縣耕地保護“田長制”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鄉(xiāng)鎮(zhèn)耕地保護責任,構建三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形成“地有人種、田有人管、責有人擔”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jiān)管模式。據統(tǒng)計,自去年以來,竹山縣共整治撂荒地和改變耕地用途問題整改土地3萬余畝,發(fā)展特色產業(yè)2萬余畝,帶動農民增收達數(shù)千萬元。

    提質增效 糧田必須是良田

     “以前,這里都是‘望天田’,只種一季,且收成差。現(xiàn)在好了,通過實施旱改水,我們村200多畝‘望天田’變成了‘高產田’,糧食產量提高了,拋荒地沒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竹山縣深河鄉(xiāng)兩道村黨支部書記雷國鋒說。

    為了支持改造后的農田機械化,村民李鳳主動騰出了自家的地來修機耕路,村民雷國印積極投工、投料支持建設灌溉系統(tǒng)……

    山區(qū)農民不愿意種糧,根子在于比較效益太低。要防止山區(qū)“耕地非農化、良田非糧化”,就必須想方設法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種糧效益。

    在竹坪鄉(xiāng)安河口村看到,茶園基地里套種的玉米豐收后,秋季又套種了蔬菜。安河口村干部劉奎介紹,茶葉為多年生經濟作物,田間除草管護成本高。每年在春茶采罷后,茶農們利用茶樹行間距間的閑地套種玉米、黃豆等短期作物,有利于抑制雜草生長,防治病蟲害,減少茶園管護成本。等農作物收獲后,秸稈漚肥還田,為茶葉提供養(yǎng)分,改善茶園的土壤結構,有利于茶葉生長。還可在秋冬季套種蔬菜,“以短養(yǎng)長”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茶葉品質。

     “近年來,我們結合山區(qū)實際,積極探索‘小田變大田、陡坡變平緩、瘦殼田變肥沃田’新模式,通過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等工程,有效解決了山區(qū)耕地地塊分散、坡陡土薄、灌溉不便等問題,提升耕地質量,不斷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我們將農田建設項目優(yōu)先向糧食生產功能區(qū)、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qū)、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qū)‘三區(qū)’傾斜,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能夠真正用于糧食生產。還注重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相結合,推動高標準農田向優(yōu)勢產區(qū)集中布局,促進農業(yè)規(guī)?;?、集約化、標準化發(fā)展,大力推行‘宜菜則菜、宜糧則糧、宜菌則菌’。還將林、農專家請進來,指導農民發(fā)展林下經濟,以林地套種農作物,實現(xiàn)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竹山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麗媛說。

    據統(tǒng)計,2019年以來,竹山縣累計投入資金14663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1.43萬畝。

    嚴守紅線 端牢飯碗在手中

    9月初,竹山縣寶豐鎮(zhèn)喻家塔村、曹家灣村240畝水田種植的水稻喜獲豐收。這些水田曾被改作葡萄園,但種葡萄收效一直不好。2022年,兩村將葡萄園恢復為農田后,按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的接茬模式種植,獲得非常好的經濟效益。特別是種植的品牌稻谷,加工成“黃栗大米”,味道香,口感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今年,寶豐鎮(zhèn)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82698畝,這得益于竹山縣良田“非糧化”整治工作的深入推動。

    為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竹山縣通過明確鄉(xiāng)鎮(zhèn)耕地保護責任、構建三級“田長制”責任體系等措施,形成了“地有人種、田有人管、責有人擔”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jiān)管模式。

    “撂荒地整改后變成良田,不僅保護了耕地資源,還帶來了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近日,竹山縣潘口鄉(xiāng)耕地流失整改工作專班深入實地察看撂荒地整改工作進度。

    近年來,該鄉(xiāng)堅持做優(yōu)生態(tài)農業(yè)、整改耕地流失問題、深化耕地保護、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竹山縣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按“一圖一表一節(jié)點”方式逐級分解下達,落實到地塊圖斑,實行銷號管理,確保全縣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同時,該縣還建立了“縣、鄉(xiāng)、村”三級耕地保護責任體系,層層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到具體地塊和責任人。

    在加強耕地用途管制方面,竹山縣推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禁止閑置、荒蕪,不得用于挖塘養(yǎng)魚和發(fā)展林果業(yè)等。竹山縣政府把耕地保護和耕地流失整改納入年度考核范圍,兌現(xiàn)獎懲??h紀委監(jiān)委、兩辦督查室加強耕地保護工作監(jiān)督,對工作不力、責任不落實、整改不達標的鄉(xiāng)鎮(zhèn),嚴肅追責問責。

    耕地保護“質”“數(shù)”并舉,為穩(wěn)定糧食生產保駕護航。2023年,竹山縣糧食總產量15.01萬噸,與2022年比,增幅1.9%;2024年,竹山縣夏季糧食總產量為3.5萬噸,較2023年同期持平,增幅位居十堰各縣(市、區(qū))前列。

    策劃:湖北省自然資源廳

    撰文:馮家斌 費華橋 石濡華 楊亮

    供圖:竹山縣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石濡華

    1國土整治 麻渡鎮(zhèn)劉家河村高標準農田整治后山村如畫 石濡華 DSC1_7984 Panorama 拷貝.jpg

    3耕地流出整改后 寶豐鎮(zhèn)桂坪村一組小田并大田后實現(xiàn) 機耕機收 石濡華 攝 AAA_9978 拷貝.jpg

    楊家河.png

    3耕地流出整改  耕地流出整改后,寶豐鎮(zhèn)喻家榙村恢復耕地種植 的水稻喜獲豐收  石濡華 AAA_9131-1_副本_副本.jpg

    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后的文峰鄉(xiāng)輕土坪村田園如畫。.jpg

    擂鼓鎮(zhèn)西河村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后走“農文旅研學”結合之路,帶動農副產品變現(xiàn)增收。.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