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 饒揚燦 通訊員 黃治榮
竹山“最美村官”王耀林,不滿50歲,擔任村支書15年,卻不堪疾病和勞累的重壓,不幸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本報4月2日2版報道)“終身奉獻歷滄桑,正值華年卻早逝”,一副挽聯(lián),詮釋了竹山縣文峰鄉(xiāng)塘灣村支書王耀林的一生。
“村民日子好,我的日子才算好”
地處秦巴山腹地的竹山,有“中國肚倍之鄉(xiāng)”美譽。雖然肚倍能帶來豐厚效益,但人們長期未能揭開其如何結果的奧秘。
2004年,王耀林請來技術員,與王太新等種植大戶一起,聯(lián)合攻關肚倍高產(chǎn)種植技術。兩年后,王太新植蘚育蟲、掛袋放蟲的肚倍林,畝均收入600元以上。
初試成功后,他立即組織王太新與128戶農(nóng)民成立塘灣村肚倍專業(yè)合作社,帶領干部分片包戶,發(fā)動村民種植肚倍。2008年,村肚倍專業(yè)合作社每畝年增收2000元以上,比過去靠肚倍蚜蟲自然遷飛上樹高出十倍。
這一消息傳開后,被專家譽為破解了“肚倍增收的難題”,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省林科院也派出多名博士前來考察、研究。
2009年,王耀林爭取縣、鄉(xiāng)支持,創(chuàng)辦全省首家“土專家”組成的村級肚倍科研所,掌握了肚倍蚜蟲繁育的關鍵技術。2011年,王耀林邀請省林科院查玉平博士來村里,開展人工涂桿誘引肚倍蚜蟲上樹實驗,深入探索肚倍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密匙。
在王耀林等人不懈努力下,塘灣村建成5000畝肚倍高產(chǎn)基地,帶動人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村民日子好,我的日子才算好。”15年來,王耀林帶領村民建起千畝高效茶園,將水泥路修進了大多數(shù)自然院落,讓八成以上村民吃上了自來水,這個昔日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已成為全省少有的肚倍專業(yè)村、全縣的富裕村。
“3500名村民都是我的親人”
“您永遠是我的親人!”1日中午,從溫州趕回的葉枝海,跪在王耀林墳前泣不成聲。當天上午,在送別王耀林的數(shù)百名群眾中,葉枝海舉起的“我長大了,您放心吧”挽幛,格外引人注目。
12年前,葉枝海的父母去世,他和弟弟葉枝林便成了王耀林的“兒子”。
王耀林這樣的“親人”很多。
2004年,兒子患癌去世、年近七旬的張吉美雙目失明了。女兒遠嫁他鄉(xiāng),身邊沒有親人,生活日漸艱難。他決定將老人接到自家照料。
去年底,張吉美被女兒接走后,他還常打電話問寒問暖。“那些年,比對我還好!”提起對張吉美的悉心照料,王耀林80多歲的父親說。
自幼癱瘓在床的張洪財、貧病交加的曹永順三兄弟,靠他扶持搬出破屋子,住進了磚房或樓房;養(yǎng)父過世、舉目無親的劉香,成了他的好“閨女”。
王耀林還提議村委會設立教育基金,讓10多個孤兒走進了學校;主持修建村福利院,將村里30多位孤寡老人集中供養(yǎng)起來,10多年堅持與福利院的老人一起吃團年飯……
“全村3500多名村民都是我的親人。”王耀林生前常說。
“村民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
去年2月,正當王耀林準備建房時,村民張大和匆匆找來:他家房屋因地質(zhì)滑坡嚴重開裂,急需重建。王耀林二話沒說,將自己的宅基地讓給了他。
兩個月后,新集鎮(zhèn)原有居民都領了宅基地,王耀林等六名村干部分到了一處六戶聯(lián)建的宅基地。
他們放罷鞭炮準備開工砌墻時,打工返鄉(xiāng)的劉剛等人又找到了他:對鄉(xiāng)上給他們劃分的宅基地不滿意,卻看中了聯(lián)建宅基地。“讓出開工的宅基地?到集鎮(zhèn)上建房也是我們安居的需要,這塊宅基地是別人挑剩下的。”在村干部會上,一名村干部堅決反對。
大家憤然離開了會場。“為了群眾,我先退出來。”第三次開會的時候,在王耀林反復勸說、示范帶動下,村干部紛紛退讓了宅基地。
7月,王耀林才在偏僻處為自己找了一塊宅基地,住村里偏遠的范立福找來了,老實憨厚的他也想到新集鎮(zhèn)上建房。
思來想去,王耀林第三次忍痛割愛。
自家無法安居,妻子、兒子也不時埋怨他。后來,他買了套商品房,搬出谷竹高速公路影響區(qū),總算圓了一家集鎮(zhèn)上的安居夢。
兩年前,已確診患上冠心病的王耀林,因工作繁忙而一次次耽誤治療,一直忍著病痛忙碌在一線。
去世的當天下午,他在協(xié)調(diào)解決過境谷竹高速公路建設遺留問題時,多次感到心臟劇烈疼痛,還堅持到傍晚六時多把事情辦完,但最終累倒在了崗位上。“他常說,村民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卻把自己的事不當事哪!”村主任徐開祥追憶王耀林生前點滴時含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