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弄斧”這則成語的班是指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含諷刺意。這個成語來源于柳宗元《河東先生集.王氏伯仲唱和詩》,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于雕刻與建筑,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采石磯憑吊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游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并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游勝地。
這天,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旁的李白墓,一看卻心中大為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那些寫文章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游人,竟在被稱為“詩圣”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揮筆題了一首詩:“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xiàn)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的人。
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游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后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作者系峪口中學 華元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