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秦古鎮(zhèn)一位老表進城找到我,讓我陪他幫忙選購一臺平板高清電視,到飛達電器城一看得好幾千元,我說:“買吧?”老表說:“去年就想進城買一臺,現(xiàn)在村里通了有線,還是趁早買一臺好?!笨粗麡纷套痰貙⒁慌_6000多元平板電視搬上車時,我感受到改革開放30年給城鄉(xiāng)帶來的變化。
電視熒屏雖小,從它進入平常百姓家的歷程我是深有感受。1977年在我上初中時,從書本上了解到有電視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它是那么神奇而又遙遠,記得當年毛主席逝世時,縣里不知從什么地方弄來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在九華山項上播放,我們聞訊后連課都沒有上,冒雨步行20多里山路趕到林場去觀看,因接受衛(wèi)星信號,圖像極不穩(wěn)定,一會兒“雪花紛飛”,剎那間“波浪濤天”。直到我1981年從縣一中畢業(yè),也再沒有看上電視,我對多久能看到電視節(jié)目也不存半點奢望。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電視這個人們趨之若鶩、夢寐以求的高檔電器才開始在我縣露面,但那真是稀奇東西,只有縣城才建有廣播站,少數(shù)條件好的單位才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節(jié)目只能看2到6個頻道。在那個年代,高昂的電視機售價使一般工薪階層人員望而卻步,一臺電視相當于一個人5年多的工資,對極個別殷實人家,即使湊夠了買電視機的錢,也弄不到購買的指標,也只能望“機”興嘆。在那時,擁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是地位的象征,需要“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方能弄到一臺電視機。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人員,只能去有電視的單位過“電視癮”。八十年代初,我所在單位也添置一臺黑白電視,還安排有專人看管,只有晚上打開電視柜鎖,放幾個時,為了占個好位,觀看當時正在熱播的日本電視劇,常常晚飯后就早早到電視室等待,雖然信號不好,但每晚看電視的人都擠滿了屋子,站著看幾小時電視是常有的事。在鄉(xiāng)下電視猶如鳳毛麟角,如果村里哪一家有一臺電視,大伙都聚集到他家去觀看,那時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不同現(xiàn)在,主人家都樂意大家到家里看電視,如此風光了好幾年。后來,村里小伙子結(jié)婚和姑娘出嫁,如果有臺黑白電視,那是十分被人瞧得起的。
進入九十年代后,彩色電視開始開始落戶我縣,不過價格不菲,一臺17英寸普通彩色電視都得4000元以上,對這種“高檔奢侈品”,一些家庭都得積攢幾年才買得起彩色電視。記得在城區(qū)工作的一位同學結(jié)婚時,女方提出要一臺彩電,不答應就吹了,為了給孩子說媳婦,同學父母向親友借了一圈錢,才到縣供銷社商場購買了一臺17英寸電視,他父母靠賣糧食還了幾年外債才了結(jié)。后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電視這種“高檔電器”掉了身份,普通老百姓也買得起了,普通“鼓肚”電視只有幾百元到1000多元,純平電視才二千元左右,液晶電視和平板電視價格也一路下滑,添置和更新電視已不是家庭主要開支了。如今城鄉(xiāng)百分九十以上的家庭都購買了彩色電視,彩電已成為千萬家庭不可缺少的娛樂、消遣的家用電器。以往只有城里人才享受有線電視也從城里“走”到到鄉(xiāng)鎮(zhèn)、村組,村民們也能收看到幾十套節(jié)目,為村民帶去了歡樂和科技致富信息,也感受到社會變化進程。
小小熒屏讓我難忘的30年的變化,也永遠銘記改革開放的成就。(苗東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