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香:苦難家庭的擎天柱
陳玉香
陳玉香,女,54歲,漢族,1968年11月出生,竹山縣秦古鎮(zhèn)方家河村4組村民。自1987年步入婚姻殿堂,她先后遭遇前夫暴亡、房屋倒塌、后夫大病、兒子殘疾、兒媳重病等磨難,她孝順老人、善待兒媳、撫養(yǎng)孫女,把隨時都可能支離破碎的大家庭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
陳玉香的青春一直伴隨著家庭的苦難,她用深厚的善良、艱辛的勞動,博大的胸懷,讓這個老、弱、病、殘、幼的大家庭于2017年實現(xiàn)脫貧,也讓孝老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煥發(fā)出時代的光彩。2020年6月,她被評為竹山縣第五屆道德模范。
夫亡家毀,孝心感動公婆
秦古鎮(zhèn)方家河村是毗鄰竹溪縣的偏遠村,陳玉香的家在方家河村最偏僻的山坡上。山大人稀,山高地薄,同村小伙子周才國經(jīng)常來幫忙做農(nóng)活兒,后來又托人求親。陳玉香有姐有妹,卻無兄無弟,父母提出要周才國入贅。
1986年,周才國和陳玉香喜結連理。周家和陳家相隔不到兩里地,但村里總有人嘲笑周才國“倒插門”,周才國一氣之下回到自己家。半年時間就“違約”,足以引起一場糾紛,但陳玉香安撫了父母,也跟著到了周家。
周家太窮了!老兩口,四個兒子,除了周才國,還有三條光棍。周才國和三弟周才明從家里分出來,一人只有半間房。周才國把半間房給了三弟,請三弟幫忙蓋了一間房,又搭了半間茅草棚子。第二年,陳玉香生了一個兒子,1989年,陳玉香又生了一個兒子。生活很苦澀,所幸兩人感情融洽,周才國勤勞肯干,不光接著蓋了一間堂屋,還學著制作鞭炮來賺錢。
1993年9月的一天,陳玉香正在屋后綁紅辣子,“轟隆”一聲巨響,她被推倒在地,爬起來一看,房子變成了廢墟,而丈夫周才國永遠地離開了她……
安葬了丈夫,陳玉香何去何從?公公和婆婆強烈要求她留在公婆家。陳玉香明白,周家怕她改嫁,怕她把兩個孩子帶走,如果她離開,對年近六十的公婆將是致命的打擊!陳玉香知道,對痛失兒子的老人來說,最好的安慰就是她和孩子留下來。
第二年,陳玉香和周才明結為夫妻,并住回了自己的父母家。這一次,公婆欣然同意,村里再也沒有人嘲笑周才明,人們在同情陳玉香的同時,更多的是理解和敬重。
救治兒媳,善心感動鄉(xiāng)鄰
周才明與陳玉香同歲,過去出門打工時砸斷了一個大腳趾,還有塵肺病。結婚后,兩人沒要孩子,齊心協(xié)力撫養(yǎng)周才國的兩個兒子。
大兒子周健先天性聾啞,陳玉香想方設法為他張羅了一門親事。兒媳叫張亞玲,竹溪縣水坪鎮(zhèn)店子溝人,隨奶奶生活,父母不知所往。
張亞玲有精神障礙,才嫁過來的時候,總在門前的路上來回逡巡,嘴里不停地小聲叨咕。在別人眼里,張亞玲是個精神病患者,在陳玉香眼里,張亞玲比親生孩子還要親。為了給張亞玲治病,陳玉香帶著她到鎮(zhèn)里,進城里,看病、買藥,督促她按時用藥。張亞玲不會做家務,陳玉香手把手教她洗衣服,指導她打掃衛(wèi)生。張亞玲也不會做農(nóng)活,陳玉香就帶著她做一些簡單的活兒,比如放牛、采茶。牛場離家不遠,張亞玲放牛常常忘了回家。到了吃飯的時候,陳玉香就去喊……
如今的張亞玲,再也沒像才來的時候那樣“巡邏”,她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平時也能洗一洗自己的衣服,陳玉香帶著她的話,她還會采茶——她用艱難的勞動為家庭作出了貢獻,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張亞玲的變化讓鄉(xiāng)鄰們都驚嘆不已,人們夸張地說陳玉香:“你這哪是娶了個兒媳婦,你這是找了一個媽呀!”陳玉香笑著說:“兒媳婦也好,媽也好,反正都是我的親人?!?/p>
養(yǎng)老撫幼,愛心感動時光
貝多芬說:“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p>
命運不可預知,生活給了陳玉香太多的磨難,但她靠著善良的心擔當了磨難。父母年邁,丈夫體弱,兩個兒子也不能長年在家呆著,家里的活主要就靠周才明和陳玉香了,家大口闊,處處都是難題,母親過門檻摔成骨折,丈夫開農(nóng)用三輪車翻到坎下,兒子把鏟車開進了溝里……尤其添了孫女后,陳玉香更是忙得團團轉(zhuǎn)。
陳玉香家共有十五六畝土地,主要就靠周才明和陳玉香耕種。2016年,陳玉香利用精準扶貧的產(chǎn)業(yè)政策,新種植了十畝多的茶葉,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減輕勞動強度。周健雖然聾啞,但還是有把子力氣,陳玉香請外出打工的鄉(xiāng)親帶著他。周敬兵雖然噩運不斷,但病好之后也是可以減少自己的。村里還新建了扶貧安置點,但陳玉香家四世同堂九口人,父母也堅決不同意去安置點,安置房也住不下這個大家庭,他們依然住在土墻房,靠著勤扒苦做,以及國家給予老人、殘疾人的扶助等各項收入,陳玉香一家在2017年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
陳玉香給二兒子周敬兵張羅了一門婚事,二兒媳婦2014年2月生下一個女兒,可沒多久就杳如黃鶴。大兒媳婦張亞玲也在5月生下一個女兒。兩個嗷嗷待哺的孫女給家庭帶來了生氣,也帶來了撫養(yǎng)上的艱難。陳玉香千辛萬苦把兩個孫女帶大,很快就到了進幼兒園的年齡,但方家河村沒有幼兒園。
2016年,陳玉香連借帶欠,在靠近集鎮(zhèn)的秦家坪村購置了一套房屋,這里離幼兒園只有五六分鐘。周一到周五,陳玉香就在秦家坪村照顧兩個孫女讀書,早上送,下午接。中間陳玉香閑不住,想回家干活卻舍不得花車費,就在附近打短工,兩個孩子的上學費用是一筆不菲的開支。今年兩個孫女上了一年級,一個叫周秀一清,一個叫周秀一涵,只上過四年級的陳玉香勉力輔導孫女的作業(yè),實在沒辦法了就找鄰居家的“大學生”幫忙。到了周五,她就帶著兩個孩子回到方家河村。農(nóng)忙的時候,她得下地干活兒;老母親患有銀屑病,得洗頭洗澡;張亞玲從來洗不干凈自己的衣服,得督促她洗干凈……
時光荏苒,歲月有情。走進婚姻的30多年來,她用發(fā)自心底的善良,把所有的磨難釀成了美德之酒。與過去相比,生活已經(jīng)溫情脈脈,但陳玉香的生活仍然會有坎坷,但厚德載物,必然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