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武是辛亥元勛,功在千秋,但由于英年被害,史料極其匱乏,雖經(jīng)劉榮盛等同志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和研究,還是有不少謎團未能完全解開。比如張振武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情況,何年留學、留學幾年、期間有哪些大事,本文試圖厘清審定。
一、張振武入校時間
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期間,大力鼓動中國學子到日本留學,他在《勸學篇》中說:“至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一、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jié)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于此?!鼻迥绷羧諏W生全國最多,各州府縣均有學子赴日留學,僻處鄂西北的竹山縣,留日學生共有三人。
2002年《竹山縣志》在“大事記”中記載:“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張振武為竹山縣第一個留學日本的學生?!?014年版《竹山縣志》又記載:“1904年(光緒三十年)張振武為竹山縣第一個留學日本的學生?!彪m然兩種說法不一,但“1904年留日”漸成主流,被很多有關張振武的文章采用。
不過,即使張振武真的于1904年留學日本,也不太可能是第一個留學日本的竹山人。1904年2月,兩湖文高等學堂(1906年改為兩湖總師范學堂)學生、竹山廩生郭肇明官費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師范科速成班,時年33歲,第二年即回到兩湖文高等學堂任教習(注:即教師),1905年2月8日,湖北官書處印刷了郭肇明、陳邦鎮(zhèn)等五名湖北師范生編譯的《教育的心理學》,此書由湖北學務處發(fā)行,被稱為“第一部漢文寫的西洋心理學”。
另一名竹山人吳復性赴日留學的時間比郭肇明略早。據(jù)柳云龍主編的《清末各省自官費留日學生姓名表》,吳復性于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公歷1904年元月前后)留學日本。吳復性時年30歲,入東京工手學校(1887年設立,日本工學院前身)采冶科,學制5年。
張振武比以上二位都晚。
1882年,日本東京西北的一片稻田中建起了兩層樓,掛出了東京專門學校的牌子,設政治經(jīng)濟、法律、理學及英語四科。1896年3月,清政府駐日公使裕庚選定胡宗瀛、朱忠光、戢翼翚等13人先后在嘉納學校、東京專門學校求學,這也是中國第一批留日學生。湖北省房縣人戢翼翚后來被清光緒皇帝賜予政治經(jīng)濟科“進士出身”,分配到外交部任主事(當時相當于科員)。
1901年,東京專門學校升格為私立大學,并有了一個充滿田園風光的名字——早稻田大學。1905年9月11日,早稻田大學成立清國留學生部,錄取中國留學生762名,學制為“預科一年、本科兩年、研究科一年”,1907年中止預科、師范科招生,改設三年制普通科。
張振武1905年自費到早稻田大學求學。據(jù)張瑞《清末湖北留日學生與地方文教事業(yè)》附錄的《清末湖北留日學生名錄》,張振武時年28歲,籍貫羅田,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法律科。
張振武把籍貫填寫為祖籍所在地羅田縣,或許與他曾到羅田縣求學有關,但這改變不了他是徹頭徹尾的竹山人的事實,他在竹山縣出生,在竹山縣長大,當然是竹山人。
從這三名竹山人赴日留學時間上說,吳復性早于郭肇明,郭肇明早于張振武。
二、張振武留日時間
《清末湖北留日學生名錄》中只注明張振武留學年份,沒有注明學習情況和畢業(yè)時間,因此張振武何時從早稻田大學離開仍然不能確定。
劉榮盛著《首義元勛張振武》在“東渡求學,參加革命”一節(jié)中說:“同盟會成立以后,清政府馬上要求日本政府對中國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施加壓力。1905年11月,日本文省部(注:應為文部?。宄恼埱螅C布了《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guī)則》,激起了中國留日學生的強烈反對,他們掀起了反對《取締規(guī)則》的斗爭,紛紛罷課,離?;貒?。張振武也憤然回國。”
日本文部省頒布《關于準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guī)程》(后被誤譯為《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guī)則》《取締中國留日學生之規(guī)則》《取締中國留學生所入學校及寄宿舍之規(guī)則》《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guī)則》等),遭到中國留學生強烈抵制。12月4日,宏文書院、經(jīng)緯學堂、成城學校、東斌學堂等學校開始集體罷課,后演變成17所學校8000余名中國留學生參加的大規(guī)模罷課風潮。不少留日學生宣誓畫押,決心退學回國,秋瑾在浙江同鄉(xiāng)會上抽出短刀,擲案示眾,并指名若干意見不同者,當場宣告“死刑”。一些留學生組織敢死隊,聲言“如不回國,眾必殺之”,當時,自愿、盲從或被脅迫回國的留學生累計2000余人。張振武當時是否回國,暫無考證。不過,從他與劉彥的關系來看,還是可以有所推斷的。
民史氏所著《張振武革命戰(zhàn)史》中說:“孫文倡同盟會于日本,君由湖南劉彥介紹入聯(lián)絡部,擔任湖北方面組織機關,與總理劉揆一,協(xié)力進行?!?/p>
1912年“蒯楚生”編《新民書社》之《張振武》第一章《張振武之歷史》中說:“……與湖南劉君彥友善。時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組織同盟會,君由劉君介紹入會,乃擔任組織鄂省機關?!?/p>
兩文都指出張振武由劉彥介紹到同盟會。那么,劉彥何許人也,張振武是怎么認識他的呢?
劉彥,湖南醴陵人,肆業(yè)于湖北文普通學堂。一種說法是,劉彥1907年公費留學早稻田大學。而據(jù)《清末各省自官費留日學生姓名表》,劉彥1905年10月到達日本東京,在早稻田大學預科畢業(yè)后,1908年12月自費入學,在專門政治科學習二年,又在研究科學習一年,1911年7月畢業(yè)。這兩種說法一時難以考證,但劉彥與張振武成為早稻田的校友(是否同班同學待考)是確定無疑的,由此可推斷張振武加入同盟會的時間。
中國同盟會1905年8月在日本成立,劉彥在去日本留學之前不可能介紹張振武入會,他只有到日本加入同盟會之后才有可能介紹張振武入會,也就是說,只能在1905年10月以后,而且是在劉揆一代行總理職務之后。
劉揆一是湖南衡山人,與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等在長沙共同發(fā)起組織華興會,1907年1月在東京加入同盟會。1907年3月,孫中山被日本政府勒令出境,黃興當年夏天也到越南,與孫中山共謀在南方起義。劉揆一先是代理東京本部執(zhí)行部庶務干事,后又代行總理職務。張振武若是在同盟會聯(lián)絡部協(xié)助劉揆一的工作,必然是在1907年3月之后,1907年7月因徐錫麟起義而被追捕之前。由此推斷,張振武1907年7月之前仍在日本東京,也極有可能仍在早稻田大學讀書。
據(jù)當時的《亞細亞日報》1912年8月15日報道,14日晚上,張振武特約同盟會會員孫毓筠、宋教仁、張繼、劉揆一、李肇甫、劉彥、田桐,與共和黨黨員十余人會飲于德昌飯店,借以聯(lián)絡感情。這篇報道也算是張振武在同盟會聯(lián)絡部工作的佐證,因為宴請的同盟會員都是留日學生,大都在同盟會東京總部工作過,可謂張振武的“前同事”。
綜上所述,張振武1905年留學早稻田大學后,不太可能因“取締規(guī)則”事件而停學回國,有可能輟學回國后再去復讀,還有可能當時沒有回國。在沒有其它考證的情況下,根據(jù)張振武在聯(lián)絡部工作的情況可以認定,張振武1907年7月前仍然在早稻田大學。
三、張振武回國時間
張振武回國與徐錫麟安慶起義密切相關。
浙江紹興人徐錫麟何時與張振武相識不得而知。1905年冬,徐錫麟等人前往日本學習陸軍,由于清廷駐日公使的阻撓而不能入學,徐錫麟在日本游歷期間,結(jié)交了許多留日學生,直到1906年才回國。1907年,徐錫麟與“鑒湖女俠”秋瑾等組織光復軍,擬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軍起義,失敗被捕,次日慷慨就義。7月15日,秋瑾就義。
“蒯楚生”編《張振武》第一章《張振武之歷史》中說:“丁未,徐錫麟舉義于安徽,君陰為之助,幾遭縲泄,因走長崎。”張振武暗中為徐錫麟提供了什么幫助,以至于被清政府追捕,現(xiàn)在不得而知,但他當時在日本東京,還是在中國的武昌,可以分析一番。
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一般情況下要表述國別。張振武在東京,才會“因走長崎”;如果在武昌,會表達為“因走東洋”“因走東瀛”“因走倭國”“因走日本”之類。
《張振武革命戰(zhàn)史》認為張振武在國內(nèi),就改變了“因走長崎”的表述:“歲丁未,徐君錫麟舉義于安慶,君陰為之助。事敗,幾罹縲泄。時滿清官吏捕拿黨人日益亟。君復走日本。繼又往返滬漢,鼓吹革命。未幾,捕綱稍馳,君再入鄂為教員?!薄妒琢x元勛張振武》也認為張振武當時已擔任武昌西路小學堂堂長。
根據(jù)張振武1907年在同盟會聯(lián)絡部工作的情況,當時張振武仍在日本留學才對。反過來想,如果張振武當時在武昌當教師,且不說容不容易逃脫清朝政府的追捕,難道張振武在被追捕的情況下出國轉(zhuǎn)了一圈,回來后還能到原單位上班嗎?
四、結(jié)論
張振武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早稻田大學,1907年春經(jīng)劉彥介紹,參與同盟會東京總部聯(lián)絡部工作,1907年7月因徐錫麟起義失敗被追捕(駐日公使不是吃素的,當然,日本方面也不會太認真,否則張振武也不會那么容易脫逃)。張振武從東京逃往長崎,再經(jīng)長崎回國,1907年秋在武昌西路小學堂任老師。
附帶說明,也許就因為張振武逃離日本,所以未能取得早稻田大學的畢業(yè)證,《清末各省自官費留日學生姓名表》里數(shù)萬名留學生里,查不到張振武的名字。當時很多留日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或者放棄學業(yè),或者沒拿到畢業(yè)證,這很正常。再說了,從學習日語開始,到拿到畢業(yè)證書,劉彥用了6個年頭,張振武只呆了這幾年,還真拿不到畢業(yè)證呢。(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