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官 渡 春 秋
千年老古鎮(zhèn),
堵河方寸。
官渡河水波輕盈,
古鹽道上民歌聲。
繁榮昌盛。
自古尚文明,
德藝雙馨。
漫說風雅古官渡,
文藝世代有傳人。
時代創(chuàng)新。
上調(diào)浪淘沙,展示出古官渡的風光風情風俗那種浪漫與空靈,給漫說風雅古官渡埋下了伏筆,開辟了廣闊的空間。請讀者諸君聽在下慢慢道來。
一、開篇作笑談
“官渡府,峪口縣,田家壩是金鑾殿。問我為啥不下城?無事不到外國轉(zhuǎn)!”這首恢諧有趣的民謠,千百年來一直在堵河流傳。鄉(xiāng)親們見了面,常常以此打趣,津津樂道,繪聲繪色。
說起這首民謠的緣由,卻有兩個版本。一種說法是揶揄當?shù)厝藦臎]出過遠門,沒見過大世面,就像蒿草壩里的麻雀,一輩子就在家團圈門跟前打轉(zhuǎn)轉(zhuǎn)兒,頗有貶損之意。再一種說法是,因為官渡物產(chǎn)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又是古鹽道上的重鎮(zhèn)之一,民眾自給自足,生活富裕。就是山里人難得一見的洋胰子、洋火、羊肚手巾,還有綢緞、檀香、海鮮之類的奢侈品,稍微像樣一點的家庭,都很常見。一只只貨船,滿載著藥材、生漆、桐油、斗倍、香菌和木耳,出堵河,下鄖陽,跑老河口。賣了山貨,返程又拉回洋布絲綢、金鋼雜貨等生活日用品。官渡人不用出門,就能與外面世界的人同等地享受生活。更何況當?shù)厣角嗨悖諝庑迈r,風景優(yōu)美,生活中充滿詩情畫意,也就更多了一份風雅情趣。
民謠中的“官渡府”,那可不是鄖陽府、襄陽府、荊州府這一類的衙門官府。所謂“官渡府”,純粹是氣象物候所幻化出來的神秘美妙的風景奇觀。官渡街與河對岸的“鯉魚山”,除了構(gòu)成“仙人撒網(wǎng)”奇妙景觀外,根據(jù)天氣變化,常常出現(xiàn)大霧,彌漫河面與后山,卻單單把街道露出濃霧之外。一律青瓦磚石的房屋,屋頂青瓦多呈魚鱗狀,排列有序,極是美觀。在白茫茫霧靄的映忖下,黑白相間,棱角分明,格外亮麗而莊嚴。遠遠望去,就像“海市蜃樓”一般,宛如“天街小府”。來往的行商、鹽客和挑夫們,見此奇觀,無不感嘆。紛紛稱贊:“嗨呀,啷格兒官渡有這么美妙的風景奇觀吶,真是天下少有喂!我們四川是‘大天府’,官渡是‘小天府’喂,真是平分秋色,各有千秋??!”眾口爍金,流傳下來,官渡就有了“府”的外號。
二、官渡有由來
笑談開篇,書歸正傳。官渡,這個響亮的地名,叫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雅致,韻味無窮。那么,這個耐人尋味的地名,是怎么得來的呢?還真有一段故事呢。
說是春秋時期,古庸國為聯(lián)絡巴蜀鹽業(yè)邊貿(mào),特派使臣過川商談貿(mào)易事宜。使臣一行十數(shù)人擇吉日出發(fā),沿途順便考察風土民情。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來到峪口,稍作休整,又向南嶺行來。剛過板橋溝,天就下起雨來。時值夏秋之交,雨下得很大,近處又無寬敞院落安住這末多人馬。只能冒雨趕到南嶺,才有官方驛站,專門接待來往官員。傍晚時分,使臣一行方才趕到南嶺東岸的小河口。雨越下越大,又沒見有渡口船只,無法渡河。只好在大竹園村子里找到族長,將使臣一行安置住下,村民熱情招待,管待酒飯,打算明日過河。誰知這大雨一連下了三天,河水暴漲,兩岸淹沒許多田地和房屋。等雨住天晴,河水消退,可是當?shù)貜臒o船只,仍是無法過河。老族長找來幾名識得水性的青壯漢子,竹園里砍得幾十竿大竹,扎成兩掛大竹筏,分三趟才把使臣一行渡過河西嶺南街。那使臣考察民情,親身感受,深憫當?shù)厣矫穸珊又y,便親自繪了一幅渡船式樣草圖,并從隨帶的官費中拿出一些銀兩,交于地方酋長,吩咐照圖打造渡船,修建碼頭。從此以后,南嶺就有了第一只渡船。因為渡船和碼頭是那使臣出錢所建,算是官方撥款建造,屬“官辦渡”。當?shù)厝烁心钅鞘钩脊賰旱亩鞯?,便親切地稱為“官渡”,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地名。后來報縣府批準,索性把南嶺街改為官渡街,并在小河口豎了一方石碑,上刻“官渡”。從蒲溪以下至兩河口這一段河流,也統(tǒng)稱為官渡河,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三、風雅有古韻
官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jù)史書記載,官渡河至白河口,柳林店、洪坪河,在東晉時被稱為武陵水,竹山南部山區(qū)稱為武陵縣,歸上庸郡管轄。陶淵明那篇流芳千古的《桃花源記》中所提到的武陵魚人,極有可能就是官渡河人。自從那次偶然闖入桃花源秘境,以后就再也沒找到這方神秘凈土的蹤跡。南陽名士劉子驥南轅北轍,跑到湖南去尋找桃花源,臨死都沒滿愿。此后歷朝歷代,總有高士尋訪桃花源未果。怎知她一直藏在秦巴山中呢?桃花源人既是避秦時難,拖家?guī)Э趦扇偃颂与y,怎么可能一下子跑到幾千里之外的湖南呢?只有與三秦交界的鄂西北,時有朝秦暮楚的局面,桃花源人逃離秦國,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才找到桃花源這處人間秘境,自耕自食,與世隔絕,所以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竹山縣官渡桃花源,那可是古人有遺著,專家有論證,學者有詩詞,華陽志有地圖的武陵真源啊!所以官渡人崇尚桃源文化,代代傳承,至今保留著古老傳統(tǒng)的文化情結(jié)與風范。
說起官渡人的文化情結(jié),那真是濃厚有加,這與武陵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一部《武陵黑暗傳》,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一直唱到清朝末年。五千年文化史在清歌聲中,娓娓道來。山鄉(xiāng)村寨,相對閉塞,越是深山野嶺,愛唱山歌的人就越多。結(jié)婚要唱鬧房歌;姑娘出嫁要唱哭嫁歌;辦喪事要唱待尸歌(也叫喪鼓歌);薅草要唱鑼鼓歌;砍柴要唱樵夫歌;兒童要唱童謠歌;拉船要唱纖夫歌;挑擔要唱挑夫歌;總之,凡是生產(chǎn)勞動,人群集會活動,皆有與之相對應的歌,統(tǒng)稱謂民歌。在鄉(xiāng)村街坊,如逢老人過世,那靈堂即是歌場。歌手們賽起歌來,一唱幾個通夜,絕不重樣。唱得興發(fā),還搬出歷史名人或英雄豪杰,利用傳統(tǒng)典故互相比高,把賽歌推向高潮。此時已過五更,道士上場帶領歌手們打起鑼鈸,敲著叮當,唱起了還陽歌,這就宣告這一晚的喪鼓歌已經(jīng)結(jié)束。筆者曾對官渡鎮(zhèn)桃源村做過調(diào)查統(tǒng)計,會唱山歌的人占總?cè)丝诘陌俜种呤恕I现涟耸鄽q的老爺爺、老太太,下至十來歲的少兒、小姑娘,都能信口唱上幾段。包月才、包月星、包月發(fā)、賀樹清、張幼德、黃吉珍、歐子禎、陳祖應、汪俊山、毛宏照、葉康凡、李文貴、王成貴、盧厚明、蔡祖新、何世春等,都是當?shù)赜忻母鑾煾怠T盐淞晟礁璩萝嚦鞘吆徒俏錆h,唱響十里洋場上海灘及花城廣州市的官渡河歌王熊仁寶,也是出生在民歌窩子里的“罐兒寨”。
在央視二頻道主辦的《中國魅力城》復賽中,桃源村民歌手、官渡民歌的傳承人賀樹清,以一首《太陽出來照白巖》轟動全場,歌詞的原始內(nèi)容,唱腔的獨特韻味震撼了導演和專家,他們由衷地贊嘆說:“這才是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沒想到鄂西北還保留有如此稀有的民歌精品!”一舉令官渡河民歌在國家級舞臺上一炮打響,為十堰市爭得了榮譽。
官渡人熱愛文藝,硬是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民國年間,時任官渡區(qū)長的張春谷,為了把僅能唱堂會的“自樂班”升格兒發(fā)展成正規(guī)劇團,取名“三益社”,(即益你、益他、益我之意),唱漢劇陜二黃。春谷區(qū)長親自掛帥,擔任司鼓、出演須生,并四處奔波,籌集經(jīng)費。利用到縣城開會的時間,請裁縫縫制戲裝,培訓演員,購置樂器,制作道具。所有演職人員,都是各行各業(yè)居民,還有愛好文藝的鄉(xiāng)村農(nóng)民。他們不要報酬,甘盡義務,只圖展示才華,愉悅身心,生活瀟灑。逢年過節(jié),“三益社”必有演出。后來能演連臺大戲,竹溪與官渡鄰近的郭家洲、白雞鄉(xiāng),房縣麥浪坪、中壩鄉(xiāng)經(jīng)常派人來接“三益社”去演出,以致遠近聞名。1959年中秋節(jié),竹山縣政府調(diào)“三益社”劇團進城匯報演出,一臺《鍘美案》轟動全場。可容一千多人的山陜館露天劇場每場爆滿。緊接著,“三益社”又奉調(diào)到丹江口電站大壩工地慰問演出,好品如潮,名聲大振,載譽而歸。竹山縣政府為表彰“三益社”,撥款添置了全套服裝道具,作為獎勵。所有演職人員積極性更高了,都自覺以社為家,熱心把業(yè)余演出活動當成自己的事業(yè)。旦角、武生演員楊勤圣,放棑下老河口,回來時連老婆孩子都沒帶接包兒,卻把工錢拿來給“三益社”添置了好幾件花旦頭飾,這東西是很貴的。“三益社”管衣箱的義工張孝亭,是木棕村的農(nóng)民,有一次被國軍拉征兵抓了去,在河南南陽,他幸得逃脫,沿途賣工度日。在石花街遇到一個外地戲班在那兒演戲,他感到分外親切,因愛好使然,就主動參與幫忙。班主見他很是內(nèi)行,便問清了情由,十分同情,就收留了他,管吃管住,一演就是半個月。臨分手時,班主要給他工錢,他死活不要,只向班主要了一把關羽用的青龍偃月刀,拿了十個饃饃做干糧,扛著那把七尺長的木刀,從石花街回到官渡家中,當天就把那做義工換來的道具青龍偃月刀送到“三益社”,眾演員輪換演示了一番,紛紛交口稱贊。既夸木刀精美,使用順手,又贊張師兄愛社如家好藝德。唉,只可惜,曾經(jīng)聞名遐邇,活躍了半個世紀的地方文藝團體,毀于文革時期的惡齪小吏,再難恢復。
四、亂世出英豪
官渡人雖愛尚文約禮,卻也有英雄俠義的一面。
1931年春夏之交,賀龍率領紅三軍轉(zhuǎn)戰(zhàn)千里來到鄂西北,端午節(jié)這天,紅三軍首次解放了房縣城。國軍團長兼城防司令王光宗懾于賀龍紅軍神威,虛晃一槍,不戰(zhàn)而逃。賀龍、柳直荀、賀鳳等進城稍作安頓,即派游擊大隊長張金波率部跟蹤追擊。在紅巖、楊汊河一帶全殲該部千余人眾,取得房縣大捷。房縣蘇維埃人民政府成立以后,深入發(fā)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領導窮人鬧翻身,農(nóng)民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影響房竹兩縣。孤兒出身的窮苦農(nóng)民范厚才,這年二十五歲,正值血氣方剛。聽說房縣城鄉(xiāng)紅軍領導窮人打土豪,分田地,鬧翻身的消息后,說服了從小收養(yǎng)他的叔父和嬸母,毅然到房縣城參加了革命,被分配在張金波游擊隊當了一名小隊長。由于革命意志堅定,工作積極,作戰(zhàn)勇敢,經(jīng)柳直荀、張金波介紹,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翌年春,中央軍委命令賀龍率紅三軍撤回洪湖,當即成立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鄂西北獨立團”,范厚才任排長,隨軍轉(zhuǎn)戰(zhàn)湖南義縣革命根據(jù)地打游擊。義縣與洪湖是毗鄰的兩個革命根據(jù)地,經(jīng)常協(xié)同作戰(zhàn)。范厚才屢立戰(zhàn)功,在一次攻打黃金城的戰(zhàn)斗中,不幸被炸塌的碉堡磚塊砸傷左腳。因當時紅軍醫(yī)藥困難,長期難以痊愈,不能行軍打仗。賀龍親自寫信動員他回鄉(xiāng)鬧革命,等到革命成功時再相會。范厚才含淚告別了首長和戰(zhàn)友,幾經(jīng)磨難,才回到了家鄉(xiāng)。剛到家就有鄉(xiāng)親來送信,說是鄉(xiāng)公所派了四個武裝鄉(xiāng)丁,要來抓“共匪”。范厚才在親人和鄉(xiāng)親們的掩護下,逃出虎口,四處流浪。有一次,他在小河龍井溝幫人做工,被聞訊趕來的大惡霸地主姜麻子捉住要殺,還是幾位鄉(xiāng)親求情,用十二元現(xiàn)洋和一頭大肥豬作代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又一次死里逃生。由于反動當局長期實行白色恐怖,血腥鎮(zhèn)壓紅軍傷病員和革命群眾,范厚才再無機會出頭露面,只得躲進荒無人煙的佛洞溝深山老林里開荒種地,直至官渡解放。大集體時,他當過多年糧食保管員。以前的黨員證丟失,無法恢復黨籍,他自己也從沒提起過那段經(jīng)歷。因工作表現(xiàn)突出,到1962年又重新入黨。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的那段光榮經(jīng)歷才偶然披露于世,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縣民政部門的關注,享受了一份遲到的“老紅軍”優(yōu)撫待遇。雖然微薄,足可證明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革命功臣。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葉,官渡吉魚鄉(xiāng)出了一位剿匪安民的少年英雄——王洪賢。1934年正月,王家灣全家族都進城鬧元宵,看花燈去了,只留下年僅十八歲的五少爺王洪賢和他三叔及長工傭人們看家護院。盤踞竹溪白雞埡的慣匪劉煥章趁虛而入,派了三十多人去打劫王家灣,實指望袖筒里抓麻雀——手到擒來,誰知小河溝里竟翻了船。這五少爺王洪賢生性聰慧,機敏過人,且槍法精準。他見土匪來襲,不慌不忙,憑著熟悉的環(huán)境,一支漢陽造步槍,在敵明我暗的優(yōu)勢下,頻頻與土匪周旋,打死匪徒六人,重傷二人,趕跑了眾匪。他還挑著兩顆匪徒的腦袋進城報案,得到了盧縣長的當眾嘉獎,獎了他兩支漢陽造步槍和五百發(fā)子彈。此后,在得到時任官渡區(qū)區(qū)長盧冬儒(盧淵)的支持批準,王洪賢就大膽地組織發(fā)展地方武裝“紅槍會”。田家壩一場遭遇戰(zhàn),只打得頑匪黃志堯人仰馬翻,丟盔卸甲,并解救了縣大隊住在這里的二中隊。首戰(zhàn)告捷,旗開得勝。后來屢戰(zhàn)屢勝,消滅了多股頑匪,為堵河兩岸保境安民,立下汗馬功勞。直到竹山解放,偽縣長賀理華寫信蠱惑他替國軍效命,他沒回應;人民政府副縣長黃正甫也寫信歡迎他參加革命。王洪賢審時度勢,毅然帶著他的經(jīng)過嚴格挑選的一個加強連150多名戰(zhàn)士,開赴竹山參加了革命,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竹山縣大隊,為二中隊。后在清匪反霸中,東征西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志愿軍分批回國,中央軍委實行大裁軍。王洪賢又一次響應國家號召,毅然報名退伍回鄉(xiāng)當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開了一座油坊,為鄉(xiāng)親們服務,直至八十八歲高齡,無疾而終。
五、古鎮(zhèn)譜新曲
官渡鎮(zhèn)黨委、政府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群眾文化工作,一直把民間文化活動排在議事日程之中。2001年正月兩代會期間,《官渡民間故事》第二卷出版發(fā)行。從2005年到2919年共舉辦了五屆“武陵杯民歌大賽”。從2003年至2014年,官渡鎮(zhèn)政府相繼出版了《官渡民間故事選編》、《官渡河情歌》、《官渡情韻》、攝影集《武陵真源》和長篇巨著《武陵文集》1—5卷。而且作品的質(zhì)量越寫越高,影響越來越大。值得提及的是,一冊《武陵真源》在手,遍覽竹山南部風光,武陵真貌盡收眼底,真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那部百萬字的《武陵文集》,可以說是官渡乃至竹山,千百年來厚重人文歷史的積淀,哪怕多是野史,它也是歷史!自從陶淵明那篇《桃花源記》問世以后,吸引得歷代的文人墨客、旅游愛好者傾心向往,苦苦追尋,卻終無下落。因此出現(xiàn)了1600余年的“桃花源文化”斷檔空白,令人遺憾千古?!段淞晡募分短一ㄔ春笥洝返拿媸?,這才填補了這一空白之一二?!段淞晡募分械墓适聝?nèi)容,涉及面很廣,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科考、航運、武俠,市井生活,人間百態(tài),古今中外都有故事,通篇飽含仁慈、善良和因緣果報的自然規(guī)律。字里行間,浸潤著傳統(tǒng)道德的乳汁,且文筆清純,格調(diào)高雅。這部文集有著極強的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在當今商業(yè)大潮中,金錢至上,唯利是圖,兇殺恐怖、色情暴力泛濫,超低級趣味充斥文化市場的亂象中,這部《武陵文集》尤顯珍貴,具有較高的閱讀和收藏價值。
潘口電站上馬動工以后,官渡老集鎮(zhèn)整體遷移至天池嶺下建設新集鎮(zhèn)。從2009年開始動工興建,到2011年,一座恢宏壯觀的新集鎮(zhèn)拔地而起。統(tǒng)一徽式庸派結(jié)構(gòu),青瓦馬頭墻,貼白瓷磚,門面二檐蓋仿古青色帶花琉璃瓦,樓高一律五層。整潔的街道寬闊明麗,看上去古樸典雅,而又不失新潮。舊貌換新顏,千年古鎮(zhèn)已永沉水底,一座嶄新的官渡新集鎮(zhèn)從此誕生了!
隨著官渡移民新集鎮(zhèn)圓滿建成,一棟富麗堂皇,古雅壯觀的“秦巴民俗博物館”也在集鎮(zhèn)中心的“桃花源”路口沖天而起。這棟雅致優(yōu)美的仿古轉(zhuǎn)角大樓,共有三層,雕龍畫棟,古色古香。整個博物館內(nèi),分為“余曼白紀念館”“民俗風物”“歷史文物”“紅色歷程”“文化藝術”“文革印記”等多種展廳。特別是“余曼白紀念館”,展出了聞名于世的著名剪紙藝術家余曼白先生大量的剪紙藝術品和生前遺物。可謂琳瑯滿目,藏品多樣,藏量豐富。而且展品標牌別具一格,獨出心裁地全配有詩歌。例如石磨的詩歌是:“古時先民智慧巧,青石鑿牙合口咬。手扶磨拐如搖櫓,轟響聲中雪花飄。”又如擂子:“早年五谷難退殼,魯班先師費琢磨。劈削竹片千百根,拼成圓鼓上下頜。五谷一進木口去,糠米分離灑金波。再過竹篩大旋轉(zhuǎn),粗糠細米各是各。”整個博物館展廳功能齊全,管理規(guī)范。這在全省民間博文行業(yè)中也是名列前茅。讀者不禁要問,這樣一座彪炳千秋的標志性仿古大樓,這樣一番劃時代的宏圖大業(yè),是誰有這樣深廣智慧,能用這樣大的手筆構(gòu)建出令人矚目贊嘆的“秦巴民俗博物館”?他就是竹山縣政協(xié)第九屆委員、農(nóng)民收藏家、秦巴民俗博物館館長曾和林先生。他現(xiàn)在還兼著文化站副站長、民間藝術團總監(jiān)、街舞協(xié)會會長、工商聯(lián)主任等多種職務。
自從“秦巴民俗博物館”成立以來,官渡鎮(zhèn)的群眾文化活動更廣泛地開展起來,民間藝術團(重組)、腰鼓隊、街舞活動中心相繼成立。曾和林身兼多職,工作千頭萬緒,但他任勞任怨,熱心為大家服務,連晚上跳街舞播放音響,他都要親自招呼。官渡鎮(zhèn)的群眾文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唱山歌、講故事,那是信手拈來,開腔就唱,張口就講;跳街舞從擦黑兒開始,一直熱鬧到晚上九點。只要不下雨,天天都是“狂歡節(jié)”。
新集鎮(zhèn)建設圓滿竣工以后,鎮(zhèn)黨委政府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又把工作的重點轉(zhuǎn)到民間文化活動上來。為了弘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精神,慶祝新集鎮(zhèn)建成,移民搬遷勝利,擴大新集鎮(zhèn)的影響,官渡鎮(zhèn)政府邀請了鄂渝陜?nèi)∈培l(xiāng)(鎮(zhèn))的民間藝人來官渡同臺競技,共同舉辦“第四屆武陵杯民歌大賽”。一時間,三省各方知名民歌手云集官渡,交流民歌演唱技藝,共商民間文藝發(fā)展大計。匯演結(jié)束,官渡鎮(zhèn)民間藝術團以《哥妹成親》節(jié)目獲得了第一名,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增光添彩,保持了榮譽。
六、官渡風雅頌
“一脈喲——堵水吔——穿——南——北——莽林浩瀚渺如云,天街小府官渡鎮(zhèn),絢麗美景氣象新············”這是民歌表演唱《官渡十景》的開頭。詞曲均收錄在《官渡情韻》一書中。當年,為了宣傳驢頭峽旅游開發(fā),竹山縣文工團與官渡文化站配合十堰電視臺攝制了專題片《官渡風雅頌》,在十堰電視臺滾動播放了一個月,可給十堰廣大觀眾奉送了一份豐盛的民間文藝大餐啊!節(jié)目聲情并茂,系統(tǒng)而詳盡地介紹了官渡歷史和風光、風情與風俗。把官渡民俗文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彰顯了官渡古鎮(zhèn)豐厚人文歷史的積淀。置身官渡古鎮(zhèn),眼觀自然美景,沐浴燦爛文化,穿越歷史時空,不亦樂乎!官渡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山大林密,多邊交界,地理特殊。自古被稱為黃金水道的那條堵河,貫穿境內(nèi)近百里,是古鹽道上的一大重鎮(zhèn)。對于官渡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搜集整理,歸納分類,計有十個品類,現(xiàn)分述于下,與大家共享:
1、山水文化。反映當?shù)氐纳剿L光,名山秀水等內(nèi)容,一個地名就有一段動聽的典故,一座山峰就有一個風物傳說,一口山洞,也有一篇優(yōu)美故事。這里邊還包含了描敘渲染山水美景的精美說辭、詩詞歌賦,楹聯(lián)、風光繪畫、攝影等等?,F(xiàn)擇錄一副古楹聯(lián),以饗讀者。蒲溪街紅豆樹門樓的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此處如蓬萊夾岸榆柳垂古道”;下聯(lián)是:“彼巷似城廓驢峽山水壯奇觀?!睓M披:“山魂溪韻”。桃花源舊址牌坊上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聽松濤隱鹿鳴鶴唳傳武陵神韻”;下聯(lián)是:“觀旭日耀云騰霧繞幻蓬萊仙景”,橫批是:“情系武陵”。
2、航道文化。八百里渡堵河,是古鄖陽的黃金水道,官渡航船,可直出堵河,入漢江,到達鄖陽府、老河口。江湖路險,人世滄桑,因此就派生出了豐富多彩的航道文化、纖夫文化,如堵河號子、纖夫情歌,以及悲歡離合的堵河傳說故事等等。表達堵河情韻的,官渡也流傳下來一副古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堵水北去無倦浪”;下聯(lián)是:“江風南來有逸情?!睓M披是“揚帆遠航”。硬是把八百里航道情景和意境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蕩氣回腸。清·順治四年,蒲溪陽坡灣俠女傅翠霞協(xié)助兵士押送被擒拿的匪眾乘船進城,沿途留心問清地名,創(chuàng)作了一篇《官渡至竹山地名詩》,詩曰:“官渡渡口下陡灘,清風吹送到泥灣。黃土嶺下連三吉,青龍古寨鎖半邊。象鼻奇異天生定,仙姑廟旁涌清泉。煙臺嶺對羅家院,螺絲轉(zhuǎn)頂一畈田。板橋過溝雞冠石,泰山廟靠王家灣。桃子埡過七里碥,葡萄溝下鱉子灘。王家溝口打一站,峪口湖溪要跑灘。阿是嶺下風光好,重新登舟到磨灘。觀音碥前三株香,拜拜菩薩下洋灘。麂子石邊是險阻,小心直下楊家灣。兩河口邊黃土包,順水行舟橇場灣。跋涉艱難百步梯,楊泗廟前碧綠灘。南北二壩金鑾殿,苦桃河對紅花灣。潘口河寬不起岸,一路順風到窯灣。鷹嘴鋒利斗龍王,船家最怕皇母關。青竹一片懸鼓洲,芝麻梁子下小旋。二郎廟前蕩碧水,將軍石把孽龍栓。南門渡口穿箭過,將軍潭岸攏竹山?!痹娭胁坏褟墓俣傻街裆降拿總€地名都點到了,而且文采精美,讀來朗朗上口,頗有趣味。
3、鹽道文化。官渡是鄂西北入川的必經(jīng)之路,俗稱“古鹽道”,也叫“鄂川走廊”。千百年來,成群結(jié)隊的鹽客和挑夫,途經(jīng)官渡,到大寧廠去挑鹽,官渡不少當?shù)厝艘布尤肓诉@一行列。一路上行人不斷,歌聲不絕于耳。挑夫們肩挑重擔,沿途勞累又寂寞,于是,大家就講笑話、唱情歌,以此消除疲勞,趕走寂寞。這就又派生出了“鹽道文化”、“挑夫文化”,如《小郎上四川》、《送郎送到十里亭》、《莫把乖姐曬黑噠》等等。詼諧浪漫,風趣幽默,都是挑夫們喜愛的情歌。關于鹽道的傳說故事,那就更多啦,例如《武陵俠義傳》、《木渣洞的傳說》、《母豬河的傳說》、《石王爺》等,就是流傳久遠的優(yōu)秀鹽道故事。
4、移民文化。以前官渡土著人不多,大多是從外地遷來的移民。主要是清末鬧“長毛子”那時候,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移民倍增。山東、河南、陜西、四川,下江的黃州、孝感、麻城、漢川等地的商販、手工藝人,為避“倭難”,紛紛背井離鄉(xiāng),輾轉(zhuǎn)來到官渡這個世外桃源安居樂業(yè),同時,也給當?shù)刈⑷肓诵碌幕盍ΑK麄儚母鞯貛聿煌奈幕?,?jīng)與“武陵文化”、“堵河文化”交匯融合,形成了多元雜交文化,格外韻味十足,豐富多彩。例如官渡民歌和堵河號子就帶有四川民歌和川江號子的韻味。當?shù)睾芏嗝耖g故事中的某些情節(jié),也都與四川、河南、武昌、黃州有關聯(lián),如《姊妹石》等。民國初年,寶豐水田壩蔡氏家族為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分一支到官渡開創(chuàng)家業(yè)。他們憑道德誠信,廣結(jié)人緣,白手起家,勤儉創(chuàng)業(yè),逐漸人財兩旺。后在官渡街后坡建起蔡氏莊園,名曰蔡家灣。從文、明、光、藍四輩蔡氏家族現(xiàn)已超過四百人口,且人才輩出,堪稱當?shù)厥浊恢傅拿T望族。老一輩的傳統(tǒng)美德,至今在后輩兒孫中發(fā)揚光大。
5、史前及歷史文化。一部《武陵黑暗傳》,從盤古開天,一直唱到清朝末年。那可是一部五千年漢民族史詩??!期間,桑坪王助周伐紂;陶淵明以龐家灣漁人的敘說為據(jù),創(chuàng)作出流芳千古的《桃花源記》;薛剛反唐三戰(zhàn)武三思;明末川東總兵劉鏞基在武陵峽四方寨大戰(zhàn)張獻忠;白蓮女教主王聰兒憑借四方寨天險挫敗清廷主將德愣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蒲溪溝田畈活捉國民黨縣長賀理華等等。這一幕幕歷史煙云雖然早已散盡,但在地方人文史冊里,卻留下了永恒的墨跡。在一代代官渡人的口耳相傳中,流芳千古。功過是非,自有后人評說。
6、匪情文化。官渡是古鹽道上的重鎮(zhèn),經(jīng)濟富裕,文化繁榮,又地處三省交界邊陲,因此也是流寇土匪們首選的擄掠目標。所以歷史上匪類猖獗,匪患頻繁。地方專門有人記錄匪情,通報剿匪情報,宣傳剿匪戰(zhàn)績。這有官方文書,私人信函,還有用文藝形式,宣傳剿匪成果,如說書、講故事、編劇本演戲等,因此又衍生出了“匪情文化”。例如《血祭武昌廟》,就是根據(jù)民國年間一次特大剿匪事件而流傳下來的真實傳說故事。近百年來,官渡人都聽自己老輩人講敘過,耳熟能詳。這些涉匪事件的廣泛傳播,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項固定的文化內(nèi)容與分類。
7、道教文化。官渡武陵峽是武當山的后花園,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和影響較深,所以武陵文化、堵河文化都把道教文化作為重要內(nèi)容?!澳Ц咭怀撸栏咭徽伞?,這就是道教文化所弘揚的“邪不壓正”,“天理良心”的宗旨,在很多民間故事里都有這方面的情節(jié)。例如《官渡民間故事》之《郭神仙傳》,就是發(fā)生在民國初年的真人真事,官渡一帶不少老年人都認識郭神仙,他本名叫郭圣軒,不但有未卜先知的神通,還會分身之術。1985年,曾有官渡熟人在武當山見過他,算起來應該有170多歲了,傳說很神奇。其它如《觀世音和魯班峽的傳說》、《桃花島修行》、《品茗桃花島》、《獺仙會娥姑》等等,都是歌頌道教功德的。兩部道教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與《太上感應篇》,都是教化人行善積德的善書,歷來備受熱捧,廣泛流傳。
8、飲食文化。提起飲食文化,我真有點不好意思說出口,別人總說“官渡人好吃”,猛一聽還真接受不了,貶損!可是接下來兩句:“不但好吃,而且會吃,敢吃!”這還差不多,由損變褒,心也平了,臉也笑了。說官渡人“好吃”,那是追求合理的生活享受,是幸福生活的具體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一部分,也無可厚非。說官渡人“會吃”,那可是藝術、技術含量很高的智慧。遠的不說,就說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僅出了名的廚師就能排上一大串名字來,老一輩的有:曾慈宗、汪順武、葉先禮、王正禮、汪順發(fā)、盧厚田、李學意、路松亭等;少一茬的有:董壽海、吳樹理、周洪仕、曹家洪、毛光才、尚忠會,還有小夏、小劉、小騰,小蔡、小楊、小榮······等等。鄉(xiāng)村街道,那些莊戶、家庭,茶飯做得出色的,更是多得數(shù)不過來。在外地工作的官渡人,如果家里來了客,都能高興地做幾樣老家的特色菜肴,以顯示主人的能干和熱情。官渡飲食文化,也同文化藝術一樣,更是多元雜交。所謂川味、豫味、本地味,五味雜燴。做出來的菜肴,花樣百出,形色香味俱全,引人食欲,飽人口福。哪怕是很不起眼兒的東西,都能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與飯食。被列為“高山珍品”之一的“燕麥控洋芋”,吃起來噴噴香,松軟可口,而且營養(yǎng)豐富,老少咸宜。其實就是土豆摻燕麥,以特殊的技術烹制而成。說官渡人“敢吃”,是從兩個方面來概定的,一是食品不論何物,天上飛的,地面跑的,地下鉆的,水里游的,樹上結(jié)的,土里長的,只要弄得到手,不論蛇蜂鷹犬,他都敢吃。另一方面,不管任何特產(chǎn)食物,再貴都敢買,因為當?shù)厝硕肌昂贸浴?,導致“蘿卜俏了不洗泥”,從歷史以來,官渡農(nóng)貿(mào)市場價格為全縣最高,甚至比縣城還貴。辯證地來看,食品物價恰好與烹調(diào)技術、生活標準持平。說到底,九九歸一,足以證明:官渡人還真是好吃,會吃,敢吃!
9、非物質(zhì)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是官渡得天獨厚的人天遺產(chǎn),品類眾多,格調(diào)高雅。民國年間,創(chuàng)辦了業(yè)余文藝團體“三益社”漢劇團,演出精彩,在竹房三縣頗有名聲;從官渡走出去的聞名于世的著名剪紙藝術家余曼白大師,在四川自貢市繼承創(chuàng)新并發(fā)展了“燈會”“剪紙”“扎染”三宗絕技,都被國家定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曾被國內(nèi)多家媒體譽為“農(nóng)民旅行家”、“當代徐霞客”的官渡人盧迅(原名盧傳華),經(jīng)過七年出生入死的漫漫考察路,又經(jīng)過五年的深入研究,撰寫出一部三十萬字的科研著作《人類素質(zhì)學》,再經(jīng)過三年無奈的尋求出版路(因為作者沒有學歷和應有的頭銜,也沒有著名專家的推薦,出版難度可想而知),經(jīng)過鍥而不舍的不懈努力,到2002年2月,《人類素質(zhì)學》終于出版發(fā)行。四川省科學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劉茂才教授看了書稿,高興地說:“《人類素質(zhì)學》在科研門類和專業(yè)學科上填補了一項國際空白”;曾久享盛名的“官渡五香豆腐干”,是胡忠全家祖?zhèn)鞯奶厣〕裕胺Q一絕,只可惜因故失傳。經(jīng)十堰市非物質(zhì)文化中心申報上級批準備案保護的有三項:
一是《官渡民間故事》?!段淞晡募烦霭姘l(fā)行后,中國國家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十堰市圖書館、十堰市檔案館、漢江師范學院、十堰市地方志文庫、竹山縣檔案局、竹山縣地方志辦公室、竹山縣圖書館等單位都把這套圖書作為地方重要人文資料收藏。熱心的讀者不但把《武陵文集》在內(nèi)陸廣泛傳播,而且還傳到臺灣地區(qū)和美國。
二是官渡木椅。說起這木椅的淵源,還是來自皇宮哩,說起來話長。那還是上世紀1965年12月,時任官渡手工業(yè)聯(lián)社主任的陳祖應師傅,隨縣輕工業(yè)局組織的手工業(yè)參觀團赴襄陽、隨州、北京參觀學習。參觀故宮時,陳祖應想道:參觀故宮,只是開闊眼界,這工藝我們學不來,我總要學一樣當?shù)剡m用的,能發(fā)展生產(chǎn)的家俱回去,才不虛此行。于是他把眼光盯上了太子、公主們曾坐過的椅子、坐凳這些小家俱上,這是可以借鑒,發(fā)展生產(chǎn)的。參觀回來以后,他依據(jù)當?shù)貍鹘y(tǒng)木椅為基礎,參照宮廷小龍椅飽滿富態(tài),木紋自然,柔和優(yōu)美的特色,繪了一張草圖,交給木工師傅李家勝,這人做事細心,有悟性,就由他來完成對官渡木椅的改良并發(fā)展生產(chǎn)。此后,李家勝師傅在二十多年里,一直在潛心研制官渡木椅,不斷改進提高,最后終于定型,專業(yè)從事木椅生產(chǎn)。還帶出了不少木椅弟子,如柯昌清、汪宣寶、高生意、羅化學等都曾得到過李師真?zhèn)?。官渡木椅結(jié)構(gòu)獨特,式樣美觀,具有宮廷的飽滿富態(tài),紋理飄逸清晰的特質(zhì),古色古香,品位高雅?,F(xiàn)代家庭,亮麗的客廳里放上幾把官渡木椅,既能當家俱使用,又可以作為手工藝品欣賞,是很雅致的點綴。官渡木椅不但早已走出山門,流遍全國,還曾出口非洲。十堰市政府部門已為官渡木椅注冊了商標,作為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重點保護,并大力扶持發(fā)展生產(chǎn)。
三是官渡民歌。官渡自古就有演唱民歌的傳統(tǒng),五行八作,生活習俗,都有豐富多彩的民歌內(nèi)容,而且生動活潑。特別是從2005年以來舉辦了五屆“武陵峽民歌大賽”,引起了縣、市、省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經(jīng)竹山縣、十堰市申報到省里,官渡民歌已被正式列入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十、聊天兒文化。按說把聊天兒作為一款文化分類,似乎小題大作,上不了檔次,因為聊天兒與生俱來,人人都會,只要會說話,哪怕是口齒不清的半語子,他也會聊天兒。女眷們到一起了,聊起來無非是家長里短之類的閑話。漢子們聊起天來卻頗有氣勢,獨具特色,它包括了吹牛皮,侃大山,蘊含了極其豐富的絕門兒學問。曾幾何時,官渡“吹牛大學”的聊、吹、侃文化,活躍于古鎮(zhèn)。校長朱彩俊,那可是重量級的人物。他天生好水性,還在少年時,其水性就出類拔萃。滔滔官渡河,沒有他不敢暢游的險灘,更沒有他不敢潛入的深潭。這給他后來吹大牛奠定了堅實的功基礎。教務主任劉勇、講師(吹匠)曾和平、高生全、張道清都具有聯(lián)橫合縱,善說六國的本領。
1960年,國家為在堵河中游選定電站壩址,由中南水利勘測隊在田家北壩街楊泗廟前的河灘上勘測水文地質(zhì)。一不小心,不慎把高科技勘測鏡頭掉落水中,這在當時,那可是大事件。這里潭深無底,是當?shù)厣裨拏髡f中的“石門”,從來沒有人敢下去過。幾經(jīng)挑選泅水能手下潭打撈,均無功而返。經(jīng)人介紹,說官渡街有個叫朱彩俊的少年,外號“水貓子”,水上功夫堪比《水滸》中的浪里白條張順。派人上官渡一問,說他在竹山一中讀書,勘測隊領導親自到一中同校方協(xié)商。及至見到本人,這領導大失所望,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能冒此風險擔此大任嗎?朱彩俊見來人欲言又止,猶猶豫豫,就大膽地說道:“剛才校長已給我交代了任務,不就是下水撈東西嗎?小事!你莫看我人小,水上功夫是不論年齡的,又不是砍樹劈山,要那大個兒做啥子!”他說得輕松干脆,不容置疑。那領導就把他帶到田家壩勘測現(xiàn)場。打撈時,圍觀的人站滿了堵河兩岸。朱彩俊站在勘測船上聽憑技術員指認鏡頭落水的方位,他麻利地脫去衣褲,只留褲頭兒遮羞。他一個倒栽蔥插入水中,悄無聲息地連個浪花兒也沒翻。這要在奧運會上準拿跳水冠軍。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隨著時間的推移,幾百雙眼睛盯著水面,幾百顆心同時“咚咚”地狂跳。到第八分鐘時,人群開始騷動不安起來。正當大家產(chǎn)生了失望悲哀之際,忽然一團水花在勘測船邊翻起。只見朱彩俊一頭沖出水面,雙手捧著閃著水光的失而復得的勘測鏡頭,小臉憋得紅彤彤的。勘測隊的同志們?nèi)绫娦桥踉掳愕陌研∮率颗跎狭丝睖y船。頓時,人群中暴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為此,竹山一中在全校表揚了朱彩俊同學,說他英勇無畏,為國家挽回了重大損失。一時,朱彩俊成了全校明星,連社會上也在廣泛熱議,使他少年成名,成了傳奇人物。從此以后,好多熟人見了朱彩俊總要問他:在那深水潭中,你是怎樣度過那要命的八分鐘,而且還在水底石礁里找到了勘測鏡頭?他的答復更充滿了神奇色彩,他說:“我趁著彈跳入水的慣力,直插潭底,因水的浮力要把我朝水面漂,我只得用一只手抓住礁石,固定身子,另一只手在水底摸索,尋找勘測鏡頭。正在這時,水底光亮猛的一暗,只見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頭頂游來,我仔細辨認,原來是條大黃魚,怕有一丈長,它正在追趕一群大白魚,一口一條,就像吃面葉兒那樣爽利,過了約三分鐘才游走。我這時憋不住了,只得拿出看家的本領,救命的絕招兒,在水中換了一口氣,又繼續(xù)尋找勘測鏡頭,忽見礁石縫邊有一團光亮,我摳著礁石爬過去,拿起來一看,正是我要找的勘測鏡頭。我喜出望外,雙手抱起鏡頭,隨著水的浮力,直接回到了水面?!边@段經(jīng)歷他敘述過無數(shù)次,而且越說越玄乎,曲折離奇,簡直就像西游記里龍宮借寶的情節(jié),因為有找回的鏡頭和八分鐘時間作證,令聽者深信不疑。
初中畢業(yè)后,朱彩俊回家憑自己的天賦吃水上飯,釣魚摸鱉,兼帶砍柴,放排,雖然辛苦,倒也輕松自在。從而也養(yǎng)成了野性十足,侃大山,吹大牛的習性。改革開放后,他第一次去廣州賣娃娃魚,發(fā)了一筆小財,賺了第一桶金。
剛改革開放那陣,政策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時尚的名稱叫“萬元戶”。在評定本鎮(zhèn)萬元戶時,采取自報互評的方式。朱彩俊信心滿滿,自報雙萬元戶。主持會議的雷副鎮(zhèn)長且喜且驚,質(zhì)疑地問他有何充足的經(jīng)濟來源?朱彩俊不慌不忙,侃侃而談,他說:“郵電所地底下是一片石窟洞穴,董家溝水注入其中,是天然的娃娃魚巢穴,我已把它打通,與我修建的娃娃魚池相連,分外池內(nèi)穴,長年累月,娃娃魚自生繁殖,我利用自然資然精心飼養(yǎng)。僅此一項,每年經(jīng)濟收入何止兩萬?何況我還放簰、做生意,還經(jīng)常到驢頭峽砍柴賣,也是幾項穩(wěn)定的收入。”大家聽了無不稱奇,深受鼓舞,一致贊同他的雙萬元戶的資格。
還有一件值得稱道的善事,鐵牛村文武寨有一株七葉木古樹,相傳植于明末,有四百年的歷史。當?shù)赜幸淮涡薰?,把樹蔸挖得懸了起來,枝葉已漸萎黃。樹不該死終有救,此時正遇在十堰某公司任總經(jīng)理的楊斌先生回老家探親,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驚嘆不已,心想:前朝古木,珍貴無比,決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損毀。當即自掏腰包,拿出五千元現(xiàn)金,請人為古樹做了石護岸,又填土培根,安裝自來水管,并托人為古樹定期澆水。一月后,古樹重展新綠。
結(jié)尾
悠悠官渡千年史,滔滔堵水萬古流。
時代變遷超往昔,人民幸福勝封候。
桃花源居士·陳德明
2020年7月修改定稿于龍泉寺
![相關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