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中一篇《桃花源記》為后人稱頌,"桃花深處有人家"的恬靜畫卷更是讓古代文人墨客為之向往,那么桃花源究竟在哪?世人關于"桃花源"的所在地一直爭論未休,有人認為在湖南常德,也有人認為在重慶酉陽,然而在筆者看來,最符合陶淵明著作《桃花源記》的場景描繪地當屬十堰武陵峽。
武陵峽地處湖北省鄂西北,位于巴山東麓與秦嶺交匯的竹山縣官渡鎮(zhèn),因為此地奇特的地緣地貌,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將其命名為青峰斷裂帶,由此可見這里山川之險、峽谷之峻。
武陵峽峽谷全長20公里,于驢頭山、四方寨、筆架山三山處交匯,其河床平均寬度18米,落差135米,最狹窄的地方僅容一人通過,被譽為華中地區(qū)最長、最深、最窄、最奇特的大峽谷。
進入峽谷有兩種方式:或乘船逆水而行,谷底徒步溯溪而上;或走陸路,乘車盤山而上,從壩頂向下游覽。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得謹慎選擇出行時間,峽谷內(nèi)山高路險,徒步穿越時間長達5個小時以上,同時還需注意天氣變化,避開強降雨等自然災害天氣,所以合理選擇出行時間尤為關鍵。
沿途風景奇絕多姿,再一次感受到高峽出平湖的壯美畫卷,庫區(qū)靜靜的碧水宛如一面梳妝鏡,映射出大自然的一舉一動。
遠眺峽谷,群山環(huán)抱,植被豐富,陡峭的山峰直插云霄,尤為雄壯。山間時而傳來各類動物鳴叫之聲,更有猴群在樹林里呼嘯,嬉戲打鬧。
船行數(shù)十分鐘,河床已不再寬闊,峽谷顯得越發(fā)狹窄陡峭,兩岸的山體多為溶洞和巖石構成,或飛泉流瀑,或洞穴石窟,或古木綠蔭,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盡顯眼底,無不感慨。谷底不時吹來徐徐微風,讓人神清氣爽,忽明忽暗的山體更是增添了幾分神秘。
伴隨船機轟鳴的馬達聲繼續(xù)前行,只見一座孤島擋在河道中央,一高約五十米的石柱拔地而起,上有沉香古樹,此山又稱"一柱擎天",相傳為西域圣人蓮花生大士遺留的金剛寶杵,用以降服秦巴之地妖魔鬼怪。此山清秀峭拔,守護著桃花源門戶,古有廟觀在其頂,為原始生殖崇拜之遺址。
繞過孤島,背后便是小武陵峽入口,抬頭仰望此時的山體,僅能看見一道天光在高空劃過…… 此時河道流水更加湍急,再往前已可見岸邊淺灘,船只無法通過,好似陶淵明所寫"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此時的你,已完全置身峽谷深處,坐擁天然氧吧,三步一潭,五步一瀑,可時而游走于青石棧道,時而溯溪于河床淺灘,雙腳躺過細細的流水,觀造化之絕筆,聆天籟之協(xié)奏,世間煩惱頓然煙消云散,暢想與陶淵明一道采菊東籬,把酒南山,這不正是古人向往的神仙之樂嗎?
繼續(xù)前行可見路途更加艱難,巨大的山石經(jīng)過歲月的沖刷,散布于河床四周,無形之中增大了我們前行的難度,你必須克服重重挑戰(zhàn),躺過湍流的河水,越過嶙峋的怪石,穿過叢林荊棘,正是因為這些,你才能體會到峽谷探險的未知樂趣,感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動心情。
經(jīng)過近3小時跋涉,我們由水路改走山路,鉆進灌木叢,穿越原始森林,翻過海拔1470米的驢頭山,終于走進一片開闊地,抬頭只見眼前一片良田屋舍,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到了!我很驚嘆在這崇山之中還有農(nóng)戶忙碌的身影,交通不便卻自由的生活著。此時雖然已不見桃花蹤影,但眼下一片祥和之景足以讓我們倍感輕松,心情愉悅。
這里屬于武陵峽谷上游出口,是峽內(nèi)最開闊的一處田園村落?,F(xiàn)在仍住有10余戶人家,據(jù)稱桃花源人是避秦亂而躲到山里去的,而秦亂就是發(fā)生在漢中郡與南陽一帶,這里曾是古戰(zhàn)場,因此附近老百姓會就近跑進隱蔽的大山之中。
站在山頂放眼眺望,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過著與世隔絕、純樸自然的農(nóng)耕生活,與世無爭,了無心機,悠然自得。
找上一戶農(nóng)家,稍作休息,當?shù)卮迕窈苁呛每?,奉上幾口淡茶,陪你聊武陵歷史江戶人家。不知不覺天色漸行漸晚,腦中仍放映著一幅幅美好畫卷,不舍離去。
回想自己走過的路,一次完美的穿越,總會歷經(jīng)艱難險阻,才能抵達終點,就像我們的人生,總會遇到挫折坎坷,只有堅持下去,才能收獲那份驚喜。
所以,桃花源究竟在哪兒已顯得不再重要,當你走過這片凈土,品嘗過其中的滋味,見證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會明白:只要用心感受,桃花園就在我們自己心中。(來源:大楚十堰 文/Barry 部分圖片/竹山官渡鎮(zhèn)旅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