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給自己 |
![]() 19世紀以來,沒有一個人能如英國的伍爾芙那樣熱切地期待著“一間自己的屋子”。現(xiàn)在,我們不指望在這間屋子用小說體寫下“像蜘蛛網一樣輕的附著在人生上的生活”,因為這僅有的一間屋子,會因為家庭瑣事、庸常生活、責任與義務的堆積而變得擁擠不堪。20世紀以來,也沒有一個人能如俄國的納博柯夫那樣無所用心地一輩子住在旅館里,他為自己造了一座紙上建筑,要么就帶著洛麗塔和風化的心在車輪上漂流?,F(xiàn)在,我們總是在一個城市謀求居所,因為我們對城市和生活的愛會越陷越深。厭倦了家與工作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人們在公共空間尋求安慰。在派對、旅途、網絡、休閑場所、虛擬世界以及別人的空間中,我們疏離了舊的人際關系、舊的圈子和舊的活動空間,也不可避免地拉出了新的社交紐帶、新的趣味和新的追求。這催生我們需要一種第三空間來調劑和分配不甘平淡的自我。 這種第三空間在哪里?日益富裕的人們用第二套房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是屬于自己、又不一定稱之為家的所在,它是城市人居的一次物質升級和精神備份,它是容納個性、品質、精神流向和成就感的溫室,它是真真正正的差異化生存。 第二套房的門檻并非每人都跨得過,第三空間的憧憬卻常駐在每人心中。 |
![相關新聞](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
![今日竹山便民服務](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9_1629.jpg)
![今日竹山云超市](http://static.zhushan.rzv7.com/file/upload/240304195838_8885.jpg)
![](http://static.rmzx.zhushan.cn/pc/static/image/newsimg.png)